甲狀腺疾病的檢查
甲狀腺的問題,並不是侷限在功能上的探討,也不是侷限在構造上的問題。一個人甲狀腺功能出了問題,其構造上可能是正常,也可能只是單純性腫大,也可能出現結節;反過來說,甲狀腺的構造出現異常,其功能可能是正常,也可能是亢進,也可能是功能低下。常常有人會問說,甲狀腺有問題是要限制碘的攝取或是要多攝取含碘的食物?這需視患者不同的情況而定,不是每個甲狀腺患者都有相同的答案,正要看患者的功能和自體免疫抗體存在與否來決定。所以甲狀腺疾病的檢查絕不是單一種方法,要從『功能』、『構造』、『抗體』來加以檢查。
甲狀腺功能檢查
甲狀腺功能可區分為:功能正常、功能亢進和功能低下。
在檢查時可由血液的變化得知,
常做的檢查有TSH,T4,T3,free T4,T4 uptake等等。
但不是每一個懷疑甲狀腺機能異常者,每一項檢查都需要做,最主要還是依照臨床病史和理學檢查之後再做決定該做哪些檢查,
像懷疑是機能亢進時,
可做TSH, T4, T3,
當然先做一項T4也是可以的:
當懷疑是功能低下時,
TSH的準確度是比T4和T3來得好一點。
另外也可用核子掃描檢查來做進一步的區分,
不過對功能低下就比較沒有應用的價值。
甲狀腺構造(甲狀腺腫或結節)檢查:
甲狀腺構造異常的檢查方法有:甲狀腺超音波、核子掃描、電腦斷層掃描、磁共振檢查。這幾種方法以甲狀腺超音波最好,因其不具輻射性且價格便宜,解析度好,是目前應用最廣、最普遍的檢查方法。
若能同時能配合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對甲狀腺結節的檢查更有價值。在下列幾種情況,最好同時接受超音波和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
1. 單一甲狀腺結節。
2. 多發性甲狀腺結節,尤其對存在有低超音波密度之結節。
3. 甲狀腺囊腫。
4. 瀰漫性甲狀腺病變,臨床上懷疑橋本氏甲狀腺炎。
5. 為了區分急性和亞急性甲狀腺炎之病例。
(在有出血傾向病患和甲狀腺功能亢進病人在功能亢進階段的情況下並不適合做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
甲狀腺自體免疫抗體檢查:
甲狀腺自體免疫抗體有:AMA (anti-microsomal antibody)、ATA (anti-thyroglobin antibody)、TBII
假如AMA呈現陽性反應,將之歸類為自體免疫出現問題,此時最好能盡量避開攝取含碘食物,以防免疫反應過於激烈,造成甲狀腺細胞的破壞。當TBII呈陽性反應時,葛瑞芙氏病(Graves' disease)的機會就大增。
當一開始自體免疫抗體呈陽性反應的機能亢進患者,在治療之後,可當做將來判斷是否復發的預測因子。
另外,甲狀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是一種甲狀腺癌復發的指標,並不是甲狀腺癌篩檢的腫瘤標記。
甲狀腺有什麼問題,該做什麼檢查有一定的準則,並不需要什麼都做。
甲狀腺疾病的治療
甲狀腺疾病的治療並不困難,但有很多人無法治癒,常沉淪在反覆之間,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沒辦法堅持,或則說沒有耐心接受完整的治療。記得,甲狀腺的治療一點也不難。
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治療
1. 藥物治療:這是最常用的治療方式,使用的藥物有Procil, Methimazole, Carbimazole等甲亢藥物。若以口服藥治療,需持續治療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才不易再復發。在治療的期間要定期追蹤體內甲狀腺素的濃度,以便調整藥物的劑量。這些藥物少有副作用;偶而會有皮膚過敏的現象,只要調整藥物或使用抗組織胺來改善過敏反應;更少更少的患者,可能出現白血球減少的現象,所以在治療的過程中出現發燒的情況下,應儘速就醫,檢查白血球的計數,以防敗血症的發生。
2. 放射碘治療:可以使用6-10微居理(mCi)的碘-131來治療。通常可以獲得良好的治療功效。不過,在一、二十年之後,會變成甲狀腺機能低下的狀況,所以要定期複檢追蹤甲狀腺的功能。
3. 手術治療:當以口服藥物治療失敗之後,或是無法忍受口服藥物的副作用,或是不願接受放射碘的治療時,可選擇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有一定的風險和併發症,選擇時藥經過慎重的考慮。
手術的不良結果:依舊是甲狀腺機能亢進(割掉的甲狀腺組織太少);甲狀腺功能低下,因割掉太多的甲狀腺組織;傷害到迴返神經,導致聲音沙啞,吃東西、吞口水容易嗆到:傷害副甲狀腺,造成低血鈣症。
甲狀腺機能低下的治療:
甲狀腺機能低下,最主要的治療,即是補充甲狀腺素。請參考甲狀腺機能低下的單元。
甲狀腺腫或結節:
甲狀腺腫或結節,並不一定需要用藥物來治療,但當腫大或結節壓迫到氣管或食道時,或為了美觀時,可在詳細評估之後使用甲狀腺素進行壓制治療。當結節大到影響呼吸或飲食的正常功能時,或是結節有惡性的傾向時,應考慮開刀治療。
甲狀腺腫時,應避免食用致腫物,像菠菜、甘藍、蘿蔔、花椰菜、大豆、地下水等。
甲狀腺癌:
當懷疑或由細胞學檢查確定是甲狀腺癌時,開刀是最好的治療方法。除非是潛行癌,否則應選擇全甲狀腺切除。手術之後應考慮進行進一步的放射碘的治療以根除殘存的癌細胞,並進行甲狀腺素補充及壓制治療。往後需定期追蹤甲狀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的濃度,考慮是否有癌症的復發。至於體外放射線照射治療,多考慮在轉移癌、未分化的癌症。
甲狀腺炎
甲狀腺發炎一般有許多原因,可能是自體免疫性的慢性發炎,像橋本氏甲狀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可能是病毒感染的亞急性甲狀腺炎(Subacute thyroiditis);可能是細菌感染的急性甲狀腺炎(Acute thyroiditis)。
慢性甲狀腺炎
慢性甲狀腺發炎最常見的原因還是以自體免疫為機轉的橋本氏甲狀腺炎,這種因為自己製造的抗體攻擊甲狀腺本身而造成發炎反應,導致甲狀腺細胞死亡,最後甚至造成甲狀腺機能低下的結果,在臨床上是屬於慢慢進行的疾病。
好發於年輕或中年女性,一般只有脖子緊和疲倦的感覺,往往是發現甲狀腺腫大才求診,觸診的感覺是稍硬而表面不規則,稍有觸痛感,約10%的病人伴有頸部疼痛。
血清檢查可發現病人抗甲狀腺抗體指數偏高,也可以做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
一旦診斷確立,可使用甲狀腺素治療,即使病人的甲狀腺機能正常仍需使用。乃因:
1. 甲狀腺素可抑制甲狀腺刺激激素(TSH)的製造,可使甲狀腺腫變小。
2. 可預期隨疾病進行,病人甲狀腺功能會衰竭,需補充甲狀腺素。
3. 對甲狀腺內引起發炎破壞的淋巴球有壓制作用。
使用劑量與甲狀機能低下患者同,大部份病人甲狀腺腫於服藥後6至18個月內改善。由於發炎後造成甲狀腺破壞是不可逆的,所以病人需終生服用甲狀腺素,以避免停藥後造成甲狀腺功能低下。需按時追蹤調整甲狀腺素劑量。
亞急性甲狀腺炎
亞急性甲狀腺炎發生的機率較橋本氏甲狀腺炎少,一般認為是濾過性病毒感染導致此病的發生,在發病前病人往往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有時因為發炎厲害造成甲狀腺激素從腺體滲漏出造成暫時性的甲狀腺機能亢進,一般不需以放射性碘或甲狀腺切除治療。
主要表現是甲狀腺腫痛,發燒、頭痛、心悸,若未適時處理症狀可持續數週。檢查時,前頸甲狀腺部位會有明顯腫塊及觸痛。
紅血球沈降速率(ESR)是一項良好指標。有一半以上病人發生暫時性甲狀腺機能亢進,故血清中T3,T4值也偏高,但是甲狀腺核醫掃描,由於發炎甲狀腺細胞無法攝取碘,故碘攝取指數偏低,與由葛瑞夫茲症引起的甲狀腺機能亢進核醫表現完全不同。
阿斯匹靈(Aspirin)可用來消炎、止痛。若發炎,情形嚴重,可給于類固醇治療。一般在數天內症狀會改善,但治療仍需持續一段期間約3~6個月以預防復發。
婦女,尤其是產後往往容易發生甲狀腺炎,而上呼吸道感染盛行期也頗多患者發生亞急性甲狀腺發炎,正確的治療可減輕你不必要的病痛。
急性甲狀腺炎
亞急性甲狀腺炎發生的機率更低,是細菌、黴菌、結核菌等感染而發生。
主要表現是甲狀腺結節並且脹硬痛,發燒、頭痛、心悸,若未適時治療,將造成化膿、全身性敗血症。檢查時,前頸甲狀腺部位也會有明顯腫塊及觸痛。
白血球明顯上升,血液和甲狀腺腫痛處細胞穿刺液會培養出感染的細菌。以革蘭氏陽性菌為主,不過在近幾年革蘭氏陰性菌有增加的趨勢。有時需和甲狀腺做區別。
以抗生素為主,必要時需做外科清創手術。
Q 什麼情況下,不宜吃含碘的食物?
A 可以參考『新陳代謝的戰爭』書中第130頁:甲狀腺VS碘。
當甲狀腺有下列兩種情形是不宜再多攝取含碘食物:
1.甲狀腺機能亢進:碘是甲狀腺素合成的必須成分,攝取過量含碘食物,會增加甲狀腺素的合成,將惡化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狀態。
2.自體免疫甲狀腺疾病(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 AITD):碘會加劇字體免疫中抗原抗體的反應,會加速甲狀腺細胞的破壞,不管甲狀腺功能是處於亢進、正常或低下的狀態,依然建議避免攝取寒碘食物。
所謂含碘的食物,像:海苔、海帶、紫菜、鮭魚、蛤、蚌、蝦等海產類食品;製成罐頭包裝的蔬菜和水果;精製鹽、煙燻肉類;含礦物質的綜合維他命和含碘的藥品;茶;速食咖啡•••等等。
甲狀腺機能亢進
甲狀腺機能亢進在新陳代謝門診是常見之疾病。它表示著功能上的障礙,即是指病人血中甲狀腺荷爾蒙濃度比正常人高,即是一般俗稱『有毒』;若荷爾蒙濃度正常則表示『無毒』。
甲狀腺亢進的原因
引起甲狀腺功能亢進原因:其中最多之原因有2類:第一類是瀰漫性地甲狀腺腫造成之甲狀腺機能亢進或稱格雷氏疾病(Graves' Disease)。此疾病以20至30歲女性病患居多。致病機轉是導因於自體免疫的關係。第二類是多發性甲狀腺結節所造成之甲狀腺機能亢進,此類病人年齡一般較長約50~60歲。其它造成甲狀腺功能亢進的原因如單一結節,亞急性甲狀腺炎,腦下垂體腫瘤。
常見的症狀
就一個年輕甲狀腺功能亢進病人而言,幾乎是不須經抽血檢查而由臨床表徵就可診斷。患者大都是焦慮不安、手腳發抖、心跳急促、出汗;體重急速下降。這些均是此類病患常見的表徵。但對於年紀較長,如60歲以上之病人,此些症狀則較不明顯。相反的,有些人反而外表看起來冷漠。部份年長病患是以心律不整來呈現。格雷氏疾病而言,典型的臨床表徵有三個:眼凸、甲狀腺瀰漫性腫大,足部有脛前粘液水腫(Myxedema)。但目前在台灣,病人一有症狀就會開始治療,此3種特徵同時呈現在一個病人身上已不多見。足部粘液性水腫而言約只有5~10%病人會發生。
自我症狀檢測
全身狀態–
焦慮、急躁、鬱悶、易激動、易驚嚇、神經質、失眠、多言、好動、體重減輕、肌肉無力。
髮–頭髮脫落稀疏。
眼–突眼、眼脹、眼痛、視力模糊、怕光、異物感、角膜潰瘍、易流淚。
頸–脖子變粗、甲狀腺腫大、喉嚨有壓迫感。
循環系統–心悸、心跳加快、高血壓、心律不整。
神經–手指顫抖、周期四肢麻痺。
消化–飲食大增、大便次數增加
皮膚–皮膚細膩而濕潤、怕熱、體溫不正常、白斑、盜汗、色素沉澱、小腿前皮膚如橘子皮、紅且癢。
生殖–月經少而紊亂、不孕、流產、早產。
亢進的診斷
對甲狀腺功能亢進病人之正斷診斷。較常做的是血中甲狀腺荷爾蒙濃度之分析及甲狀腺核子醫學影像掃描。甲狀腺荷爾蒙濃度之測定除了確定甲狀腺功能亢進之診斷外,治療後之追蹤檢查也是很重要。有些病患在以抗甲狀腺藥物治療後導致甲狀腺荷爾蒙濃度過低,此時會引起腦下垂體甲狀腺促素上升。反而會使病人之甲狀腺更加腫大。在驗血檢查中,除了解甲狀腺荷爾蒙濃度高低外,也能探究病人血液中導致此疾病之抗體的高低。抗體之高低,也可做為長期治療後可否停藥的參考。
常做的檢查有:
1. 甲狀腺觸診:
如異常,並有相關症狀產生,應立即就醫檢查,早期治療,醫師會根據其專業經驗,做初步的判斷。
2. 三碘甲狀腺素(T3)與甲狀腺素(T4)檢查:
甲狀腺機能亢進者所測出的血中T3和T4偏高。
3. 甲狀腺促進激素TSH檢查:
當甲狀腺分泌過量時,則腦下垂體原本分泌的TSH,會受到抑制,使甲狀腺機能亢進者所測出的血中TSH偏低。
4. 配合超音波、心電圖、胸部X光、一般血液及一般生化檢驗,可更進一步確定與瞭解病情。
亢進的治療
甲狀腺機能亢進之治療主要有3種方式:藥物治療,放射線碘治療及手術治療。各種治療方式各有其優缺點。彼此間之交替應用即是醫師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病人之藝術。
第一是藥物治療。優點是併發症較少;缺點是耗時較長。一般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之藥物,較多之副作用是皮膚癢及發疹,約佔藥物治療病人之3%。而較嚴重之併發症是肝功能異常及無白血球症。然而其發生之比例相當低。大多數患者在無白血球症前均會有白血球降低,因而影響到病人之免疫力。所以在臨床上,我們若遇到甲狀腺機能亢進病人治療中有感冒不癒、發燒,或任何免疫力下降之表徵時一定要驗一下白血球。若白血球有下降至白血球減少症時,此時將使用之抗甲狀腺藥物停掉則白血球可逐漸回升。因而藥物之治療在醫師監督下,大部份發生副作用的情形是可挽回,或避免的。以此藥物治療一年至一年半,有1/3接受治療之病人可能痊癒不再復發,然而大部分病人,乃將在往後日子中再復發,此點是藥物治療之缺憾。
第二種治療方式是放射線碘。國人近年來對游離輻射由於了解不夠深入,往往會有排斥之心態。以放射線碘治療而言,許多病人一聽到放射線就不敢服用。事實上,使用放射線碘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在權衡得失利弊下,仍不失為最好的一種治療方式,但是必須去了解它的好壞。好處:方便不須長期服藥,不須手術;壞處:須長期追蹤。半年至一年做一次甲狀腺功能檢查,因在長期追蹤下,有1/3至一半病人會有甲狀腺功能低下。此時則長期須服用甲狀腺荷爾蒙,因甲狀腺荷爾蒙服用簡單且藥價不貴,因而也不是什麼麻煩事。所以放射線碘治療對不考慮近期懷孕之甲狀腺功能亢進者是可行之治療方式。
第三種治療方式是手術療法。此治療方式是快刀斬亂麻,速戰速決,相當符合年輕人的心理。對大部份患者在付出痛苦代價後均可得到滿意結果,不用再服藥。但此治療方式的缺點是少數運氣不好之患者,會因手術之併發症而造成甲狀腺功能低下,副甲狀腺功能低下,控制聲帶之神經受到影響而聲音沙啞等等。雖發生機會不大,但可能會發生,只是比例之多寡不同而已。
在三種治療方式之中,常須依臨床之狀況及病人之習性,經由有經驗的醫生判斷,再對病人作最好之建議。例如一個能好好吃藥病人且甲狀腺不很大,則吃藥治療是最好方式。相反的,一個病人吃藥時,吃一天,停二天且甲狀腺腫大極明顯,則較適合手術治療。據臨床觀察甲狀腺愈大,藥物治療後停藥,其再發之比例將愈高。若吃藥治療後再發,則手術及放射線碘是列入考慮之治療方式。
甲狀腺功能亢進並非少見之疾病,面對此疾病,探究疾病之原因,避免含高碘食物之攝取,降低工作壓力,與您所信賴的醫師討論長期之治療方針。且適時地回診追蹤是與此病共處之最佳方式。
甲狀腺機能低下
甲狀腺荷爾蒙不足所引起的疾病,稱為甲狀腺機能低下症(Hypothyroidism),它會造成全身性的代謝速度變慢。
甲狀腺機能低下的原因
甲狀腺的問題:
甲狀腺有問題,無法製造足夠的甲狀腺荷爾蒙,如橋本氏甲狀腺炎(慢性甲狀腺炎,為自體免疫性甲狀腺炎,在甲狀腺可見淋巴球浸潤,造成慢性破壞及纖維化);曾接受甲狀腺手術(部分切除或全切除)者;曾接受放射性碘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或甲狀腺癌)者。其他如亞急性甲狀腺炎(subacute thyroiditis),藥物如Amiodarone 及Lithium。
甲狀腺以外引發的問題:
腦下垂體有問題,分泌的甲狀腺刺激激素(TSH)不夠,無法刺激甲狀腺分泌足夠的甲狀腺荷爾蒙,如曾接受腦下垂體手術者。
甲狀腺機能低下的常見症狀
活動力及反應變慢,嗜睡,皮膚乾燥,聲音低沈,怕冷,全身浮腫及體重增加。
對於心臟的影響會造成心跳緩慢,心臟擴大和心包膜積水,
病人稍微動一動就會很喘。
若發生在女性,則會造成月經變多。
若沒有及時診斷與治療,會造成體溫過低,低血壓,二氧化碳高血症及意識不清的甲狀腺粘液水腫昏迷。
另一個特徵是膽固醇會上升。
甲狀腺低下的診斷
甲狀腺機能低下症的診斷方法,根據臨床症狀,病史,及抽血測定甲狀腺荷爾蒙(T3,T4)及甲促素(TSH)就可以診斷,若能早期診斷和治療,大多能改善臨床症狀,也可以避免嚴重的併發症。
低下的治療
甲狀腺機能低下症的治療原則為補充甲狀腺荷爾蒙,服用的劑量應遵從醫師的指示,不可自行調整藥量。老年人或有心絞痛等心臟病的病患應由小劑量開始,再逐漸增加,才不會造成心臟的不適。
有一種血液檢查時,T3和T4都在正常範圍之內,但TSH值卻高於正常範圍,稱之為『亞臨床性甲狀腺機能低下』(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根據美國甲狀腺學會的治療準則,建議有下列情形時,即應加以治療:
1. TSH>10時,
2. 甲狀腺自體免疫抗體呈陽性,
3. 血脂異常,
4. 有抽煙病史,
5. 若TSH<10時,伴有甲狀腺機能低下症狀。
甲狀腺機能低下症的診斷方法,根據臨床症狀,病史,及抽血測定甲狀腺荷爾蒙(T3,T4)及甲狀腺刺激激素(TSH)就可以診斷,若能早期診斷和治療,大多能改善臨床症狀,也可以避免嚴重的併發症。
甲狀腺炎
甲狀腺發炎一般有許多原因,可能是自體免疫性的慢性發炎,像橋本氏甲狀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可能是病毒感染的亞急性甲狀腺炎(Subacute thyroiditis);可能是細菌感染的急性甲狀腺炎(Acute thyroiditis)。
慢性甲狀腺炎
慢性甲狀腺發炎最常見的原因還是以自體免疫為機轉的橋本氏甲狀腺炎,這種因為自己製造的抗體攻擊甲狀腺本身而造成發炎反應,導致甲狀腺細胞死亡,最後甚至造成甲狀腺機能低下的結果,在臨床上是屬於慢慢進行的疾病。
好發於年輕或中年女性,一般只有脖子緊和疲倦的感覺,往往是發現甲狀腺腫大才求診,觸診的感覺是稍硬而表面不規則,稍有觸痛感,約10%的病人伴有頸部疼痛。
血清檢查可發現病人抗甲狀腺抗體指數偏高,也可以做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
一旦診斷確立,可使用甲狀腺素治療,即使病人的甲狀腺機能正常仍需使用。乃因:
1. 甲狀腺素可抑制甲狀腺刺激激素(TSH)的製造,可使甲狀腺腫變小。
2. 可預期隨疾病進行,病人甲狀腺功能會衰竭,需補充甲狀腺素。
3. 對甲狀腺內引起發炎破壞的淋巴球有壓制作用。
使用劑量與甲狀機能低下患者同,大部份病人甲狀腺腫於服藥後6至18個月內改善。由於發炎後造成甲狀腺破壞是不可逆的,所以病人需終生服用甲狀腺素,以避免停藥後造成甲狀腺功能低下。需按時追蹤調整甲狀腺素劑量。
亞急性甲狀腺炎
亞急性甲狀腺炎發生的機率較橋本氏甲狀腺炎少,一般認為是濾過性病毒感染導致此病的發生,在發病前病人往往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有時因為發炎厲害造成甲狀腺激素從腺體滲漏出造成暫時性的甲狀腺機能亢進,一般不需以放射性碘或甲狀腺切除治療。
主要表現是甲狀腺腫痛,發燒、頭痛、心悸,若未適時處理症狀可持續數週。檢查時,前頸甲狀腺部位會有明顯腫塊及觸痛。
紅血球沈降速率(ESR)是一項良好指標。有一半以上病人發生暫時性甲狀腺機能亢進,故血清中T3,T4值也偏高,但是甲狀腺核醫掃描,由於發炎甲狀腺細胞無法攝取碘,故碘攝取指數偏低,與由葛瑞夫茲症引起的甲狀腺機能亢進核醫表現完全不同。
阿斯匹靈(Aspirin)可用來消炎、止痛。若發炎,情形嚴重,可給于類固醇治療。一般在數天內症狀會改善,但治療仍需持續一段期間約3~6個月以預防復發。
婦女,尤其是產後往往容易發生甲狀腺炎,而上呼吸道感染盛行期也頗多患者發生亞急性甲狀腺發炎,正確的治療可減輕你不必要的病痛。
急性甲狀腺炎
亞急性甲狀腺炎發生的機率更低,是細菌、黴菌、結核菌等感染而發生。
主要表現是甲狀腺結節並且脹硬痛,發燒、頭痛、心悸,若未適時治療,將造成化膿、全身性敗血症。檢查時,前頸甲狀腺部位也會有明顯腫塊及觸痛。
白血球明顯上升,血液和甲狀腺腫痛處細胞穿刺液會培養出感染的細菌。以革蘭氏陽性菌為主,不過在近幾年革蘭氏陰性菌有增加的趨勢。有時需和甲狀腺做區別。
以抗生素為主,必要時需做外科清創手術。
甲狀腺結節
甲狀腺是位於頸部前下方,人類發音之咽喉部位也就是在氣管之上方甲狀腺有兩葉,左右兩葉以峽部連接起來,每一葉大約是4公分長和1至2公分寬甲狀腺。”Thyroid”這個字是由希臘文而來,它的意思是盾(shield)o甲狀腺會製造甲狀腺荷爾蒙。這些荷爾蒙是生命所必須,同時對身體新陳代謝,生長和發育是非常重要的。
甲狀腺腫大
一般俗稱『大脖子』就是甲狀腺腫大。甲狀腺腫大並非表示有病,因甲狀腺腫大也可以是生理性肥大,其中包括青春期或懷孕。下視丘-腦下垂體-甲狀腺構成體內甲狀腺荷爾蒙分泌主軸。正常情況下,甲狀腺促素會增加甲狀腺對碘的攝取,以增加甲狀腺荷爾蒙對碘的製造。在飲食中缺乏碘,下視丘分泌甲促素會刺激腦下垂體分泌更多之甲狀腺刺激激素,而甲狀腺刺激激素使甲狀腺攝取更多由食物或飲水而來的碘,但甲狀腺刺激激素會促使甲狀腺細胞的生長,因而甲狀腺會肥大。甲狀腺在甲狀腺刺激激素刺激下,變的腫大。
甲狀腺結節
甲狀腺結節一般的流行率很高,若用眼觀或專科醫師之理學檢查,可達1.5%至6.4%。大部份的結節為良性病變。若是以高解像度超音波檢查, 0.5公分以下的結節也可偵測到,因而結節之比例可達40%以上。台大醫院張天鈞教授曾對健診病人做評估,27.8%病人由理學檢查可看出甲狀腺腫;18.5%病人理學檢查正常但用超音波可測出甲狀腺腫瘤,因而共有46.3%之健診病人有甲狀腺腫大。甲狀腺腫大的問題,可見是相當普遍的。
雖然甲狀腺結節的問題是相當普遍,但甲狀腺結節通常是沒有特別的症狀,脖子不會有壓迫的感覺,所以大部份人不會發覺自己的甲狀腺出了問題,往往是在例行健康檢查或因為其它病況檢查時才被發現。造成甲狀腺結節的原因很多,但惡性腫瘤佔的比例很少。甲狀腺癌與良性甲狀腺結節的觸感不同,惡性結節摸來較硬,比較不會隨吞嚥的動作而上下滑動,且有時會發現頸部有淋巴腺腫,然而單靠理學檢查還是無法確切的區分良性或惡性結節。不過因為有此可能性,所以必須針對甲狀腺結節作出診斷,以治療其中的惡性結節,同時也為減少不必要的甲狀腺手術,檢查就相當的重要。甲狀腺超音波和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是最廣泛也最普遍的檢查方法;不過細胞學檢查則需專門的醫師來判讀,否則出錯得機會不容小覤。
甲狀腺結節在超音波檢查下之影像可分三大類:實質性(Solid mass),囊腫性(Cyst),混合性腫瘤(Mixed mass)。實質性發生癌症的機會較多,尤其在超音波顯示低回音時要特別留意是惡性的機會較大;囊腫性和混合性也可能出現癌症,不能不謹慎。當甲狀腺結節是屬於多發性的結節時,很難去判斷那一個結節會是惡性的,不過一般多發性結節較少發生惡性變化。
良性的甲狀腺結節,並不需要開刀切除,除非有惡性的傾向或是壓迫到呼吸道或是造成吞嚥困難,否則可以先以甲狀腺素治療以抑制甲狀腺刺激激素達到使結節縮小的目的,用此方法治療的病人,每三個月要追蹤超音波與細針穿刺細胞學,只要結節大小未變化,就不須擔心。若在甲狀腺素治療下,結節仍持續長大,就應考慮手術切除。使用甲狀腺激素治療良性結節,並不是每個人的反應都不錯,應隨時評估其療效。
甲狀腺疾病的檢查
甲狀腺的問題,並不是侷限在功能上的探討,也不是侷限在構造上的問題。一個人甲狀腺功能出了問題,其構造上可能是正常,也可能只是單純性腫大,也可能出現結節;反過來說,甲狀腺的構造出現異常,其功能可能是正常,也可能是亢進,也可能是功能低下。常常有人會問說,甲狀腺有問題是要限制碘的攝取或是要多攝取含碘的食物?這需視患者不同的情況而定,不是每個甲狀腺患者都有相同的答案,正要看患者的功能和自體免疫抗體存在與否來決定。所以甲狀腺疾病的檢查絕不是單一種方法,要從『功能』、『構造』、『抗體』來加以檢查。
甲狀腺功能檢查
甲狀腺功能可區分為:功能正常、功能亢進和功能低下。在檢查時可由血液的變化得知,常做的檢查有TSH,T4,T3,free T4,T4 uptake等等。但不是每一個懷疑甲狀腺機能異常者,每一項檢查都需要做,最主要還是依照臨床病史和理學檢查之後再做決定該做哪些檢查,像懷疑是機能亢進時,可做TSH, T4, T3,當然先做一項T4也是可以的:當懷疑是功能低下時,TSH的準確度是比T4和T3來得好一點。另外也可用核子掃描檢查來做進一步的區分,不過對功能低下就比較沒有應用的價值。
甲狀腺構造(甲狀腺腫或結節)檢查:
甲狀腺構造異常的檢查方法有:甲狀腺超音波、核子掃描、電腦斷層掃描、磁共振檢查。這幾種方法以甲狀腺超音波最好,因其不具輻射性且價格便宜,解析度好,是目前應用最廣、最普遍的檢查方法。
若能同時能配合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對甲狀腺結節的檢查更有價值。在下列幾種情況,最好同時接受超音波和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
1. 單一甲狀腺結節。
2. 多發性甲狀腺結節,尤其對存在有低超音波密度之結節。
3. 甲狀腺囊腫。
4. 瀰漫性甲狀腺病變,臨床上懷疑橋本氏甲狀腺炎。
5. 為了區分急性和亞急性甲狀腺炎之病例。
(在有出血傾向病患和甲狀腺功能亢進病人在功能亢進階段的情況下並不適合做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
甲狀腺自體免疫抗體檢查:
甲狀腺自體免疫抗體有:AMA (anti-microsomal antibody)、ATA (anti-thyroglobin antibody)、TBII
假如AMA呈現陽性反應,將之歸類為自體免疫出現問題,此時最好能盡量避開攝取含碘食物,以防免疫反應過於激烈,造成甲狀腺細胞的破壞。當TBII呈陽性反應時,葛瑞芙氏病(Graves' disease)的機會就大增。
當一開始自體免疫抗體呈陽性反應的機能亢進患者,在治療之後,可當做將來判斷是否復發的預測因子。
另外,甲狀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是一種甲狀腺癌復發的指標,並不是甲狀腺癌篩檢的腫瘤標記。
甲狀腺有什麼問題,該做什麼檢查有一定的準則,並不需要什麼都做。
------------- Cho
|